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现状与流态化开采构想
Technology status and fluidized mining conception for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
摘要:
急倾斜煤层开采难度大,研发新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方法迫切。总结分析了目前急倾斜厚煤层开采常用的水平分段综放、走向长壁综采和走向长壁综放三种技术现状,针对水平分段综放技术还需要在采放工艺、合理分段高度、顶煤冒放性与端头放煤、智能开采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顶煤采出率和开采效率;走向长壁综采技术还需继续研究工作面布置、设备的防倒防滑与开采工艺等问题;走向长壁综放技术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放煤规律并制定合理的采放工艺,以提高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和顶煤采出率。根据急倾斜煤层的赋存特点,提出了现代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新式水力采煤技术两种流态化开采技术构想。以创造有效气流运动、理想反应强度及最高能量利用效率为思想,提出了针对急倾斜煤层的两种气化炉型:单气化面线性开采气化炉和双气化面U型地下气化炉,总结了急倾斜煤层气化开采仍需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气化过程的控制与强化、气化反应空间管理、气化工作面探测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控制。针对煤层厚度较大但不能进行水平分段开采的急倾斜煤层,可尝试水力开采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水力机械化开采的巷道布置构想;在厚度较小的急倾斜煤层中,可探索类似于煤炭地下气化的流态化开采技术以实现不掘进巷道和井下无人的远程水力采煤,是未来难采急倾斜煤层流态化开采的重要研究方向。
Abstract:The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are difficult to mine and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new,safe, efficient and green mining method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ree technologies commonly used for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 mining, horizontal sublevel top-coal caving, strike longwall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and strike longwall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For horizontal sublevel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in-depth research on mining and drawing technology, reasonable sublevel height,top-coal cavibility, top-coal drawing at face end, and intelligent mining are need to be carried out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top-coal recovery and mining efficiency. For the fully mechanized longwall mining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study the working face layout, anti-sliding and anti-skid of equipment, and mining technology. For the longwall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top-coal drawing law scientifically and formulate reasonable mining and draw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hield supports and top-coal recovery.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two fluidized mining technology concepts, modern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mining and new hydraulic coal mining, were proposed. With the idea of creating effective airflow, ideal reaction intensity and highest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wo types of gasifiers for steep coal seams are proposed: linear mining gasifier with single gasification face and U-type underground gasifier with double gasification fac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asification of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still requires in-depth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gasifica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enhancement, gasification reaction space management, gasification face detection technology,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steeply inclined thick coal seams that cannot be mined with horizontal sublevel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hydraulic mining can be tried and a roadway layout concept for hydraulic mechanized mining under this condition was proposed; for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with a small thickness, fluidized mining technology lik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can be explored to realize unmanned remote underground hydraulic mining without driving roadway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for fluidized mining of difficult-to-mine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in the future.
-
0. 引 言
随着煤炭科学开采理论的发展[1],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数字图像、视频设备应用于矿井下,用来进行煤炭识别、危险行为识别和灾害警报等重要任务,但是由于这些设备需要依赖良好的正常光输入图像,而矿井下环境复杂,光照条件差,这些都可能会导致采集的图像对比度低、细节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数字图像、视频设备的工作可靠性,为提高矿井下图像的质量,图像增强成为建设智慧矿山需要攻克的关键环节。目前低光照图像增强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基于模型的传统增强方法和基于深度机器学习的增强网络。
基于模型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直方图均衡化和基于Retinex理论的方法。直方图均衡化的方法容易引起图像过增强,影响图像的视觉质量,随着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热点逐渐转移至基于Retinex理论的方法。Retinex理论认为成像设备采集到的图像可分为光照分量和反射分量,反射分量由物体本身的反射性质决定的,实现图像增强就是通过去除图像的场景光照信息,消除光照分量的干扰,获取反射图像分量。GUO等[2]基于Ritinex理论提出LIME算法,选取输入图像各像素通道中的最大值,对光照图初始化处理,再用结构化的先验知识对光照图进行处理,将反射图的输出作为增强结果,但容易出现过增强的现象。SHU等[3]提出名为NPE的算法,在增强图像对比度的同时保持了照明的自然度,但没有考虑不同场景中照明的关系。CHULWOO等[4]提出一个用于低光照图像增强的多曝光融合框架,采用双曝光融合算法,来提供准确的对比度和照度增强,但增强结果亮度较低。LI等[5]基于Retinex理论,提出RRM算法,它采用基于增广Lagrange乘子的ADM算法代替对数变换,考虑噪声的影响,提出Robust Retinex模型,首次对噪声进行预测,同时估计反射图和分段平滑的照明图来进行图像增强,但增强结果不够清晰。基于去雾的算法[6]利用了光照不足的图像与有雾环境下图像之间的反向联系来达到低光照图像增强的效果。
虽然传统的增强算法在图像增强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在图像增强视觉任务中表现出更为优越的性能。其中,文献[7]在去噪自编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堆叠式去噪自编码来实现低光照图像增强和去噪功能,但只针对单通道灰度图。文献[8]提出的MBLLEN网络,通过CNN卷积层将图像丰富的特征提前到不同的层次,使用多个子网同时进行增强,最后将多分支输出的结果融合成最终的增强图像,但算法的运行时间过长。文献[9]提出的TBEFN网络,估计了两个分支的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得到两个增强结果,然后采用一种简单的平均方法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并通过一个细化单元进一步细化结果,但网络的训练过程较为复杂。文献[10]提出的GLAD网络,首先基于全局先验和原始输入图像,再采用卷积网络进行细节重建,得到增强结果,但增强结果的清晰度不够。Retinex-Net网络[11]是基于Retinex理论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在低光照图像增强领域的首次尝试,通过一个分解网络将图像分解成光照图和反射图,然后对光照图单独进行增强,但增强结果容易出现颜色失真的现象。同样受Retinex理论的启发,文献[12]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渐进式Retinex网络框架,而后文献[13]又在此基础上对反射模块进行改进。文献[14]受到Retinex模型和信息熵理论的启发,提出一个基于Retinex的最大熵模型(DLN),来分解光照度和反射率,但增强后的图像容易出现细节损失。由于矿井下成像环境光照条件差,导致目前的多数增强网络不能在提升图像对比度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纹理细节。
尽管有很多优越的低光照增强算法被提出,但由于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图像的特殊性,以及缺少相应的数据集,未能出现一种效果显著的针对矿井下图像增强的模型。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矿井下低光照图像增强算法模型,该模型包含有3个子网络,分别为分解网络、光照调整网络和反射重构网络。分解网络将输入的煤矿井下图像分解为对应的光照图和反射图;光照调整网络结构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有效减少了模型的参数,强化了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从而对光照图进行更好的亮度调整;此外,引入MobileNet网络结构,进一步使光照调整网络轻量化,并保持其特征提取精度,有效实现光照分量对比度调整;反射重构网络加入了残差网络结构,提升了网络特征学习性能与反射分量纹理细节恢复能力。最后,将处理过后的光照图和反射图基于Retinex理论进行融合,来实现矿井下图像的对比度提高和细节的增强,克服了现有增强算法存在的增强图像细节丢失、边缘模糊、对比度和清晰度不足的问题,算法在提高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情况下,充分保留增强图像的细节与边缘信息。
1. 模型原理
1.1 总体网络结构
由于矿井下的复杂环境,导致矿井下图像容易出现光照不足的问题和退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出一种如图1所示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增强模型,该网络主要由2个分支组成,分别是光照分量分支和反射分量分支,其中,光照分量分支由分解网络模块(Decomposition Module)、光照调整网络模块(Illumination Adjustment Module)构成,反射分量分支由分解网络模块和反射重构网路模块(Reflection Restoration Module)构成。输入的矿井下图像进入分解网络模块,分解为光照图和反射图,再分别通过光照调整网络模块和反射重构模块进行亮度调整和细节增强。该网络在光照调整网络模块中引入了深度可分离卷积,以便进行更好地提取特征;在反射重构网络模块使用了残差结构,更好地保存了原图的纹理细节。
Retinex理论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图像可以分解成光照分量和反射分量:
$$ S(x,y) = R(x,y) L(x,y) $$ (1) 其中:
$ S(x,y) $ 为原始图像;$ R(x,y) $ 为反射分量,描述了观测图像的固有信息,可以被视为常量,与光照无关;$ L(x,y) $ 为光照分量,描述了观测图像的不同光照程度。由于没有真实图像的光照信息和反射信息作为参考,这就导致了分解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分解网络模块中正确使用先验正则化因子是很重要的。假设图像没有退化现象,那么按照Retinex理论,相同场景下所拍摄图像的反射图应相同,不同光照条件则导致了光照图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的结构仍应具有一致性,且相对简单。所以,我们使用正常光照条件下图像作为网络中各个模块的学习对象,从成对的低光照和普通光照图像中自动学习参数。1.2 分解模块
分解网络模块存在于2个分支之中,用来提取光照图和提取反射图,其中用来提取反射图的结构是由经典的U-Net结构[15]和一个1×1的卷积层加Sigmoid激活函数组成;用来提取光照图的结构是由一个Conv+ReLU层[16]和一个Conv层组成,最后加上一个Sigmoid层[17],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使用了配对的低光照和正常光照的图像
$[{S_{\rm{l}}},{S_{\rm{h}}}]$ 做出参考,同一场景的不同光照图像的反射图$[{R_{\rm{l}}},{R_{\rm{h}}}]$ 一致,而分解出来的$[{L_{\rm{l}}},{L_{\rm{h}}}]$ 应该是分段平滑的。此模块的损失函数设计为
$$ {L^D} = L_{{\rm{re}}}^D + {\omega _{{\rm{rs}}}}L_{{\rm{rs}}}^D + {\omega _{{\rm{mc}}}}L_{{\rm{mc}}}^D + {\omega _{{\rm{is}}}}L_{{\rm{is}}}^D $$ (2) 其中,
${\omega _{{\rm{rs}}}}$ 、${\omega _{{\rm{mc}}}}$ 和${\omega _{{\rm{is}}}}$ 分别为规范反射分量相似性、光照分量平滑性和相互一致性损失的系数。$L_{{\rm{re}}}^D$ 是重构误差函数,具体形式是:$$ L_{{\rm{re}}}^D = {\left\| {{S_{\rm{l}}} - {R_{\rm{l}}} \otimes {L_{\rm{l}}}} \right\|_{\rm{1}}} + {\left\| {{S_{\rm{h}}} - {R_{\rm{h}}} \otimes {L_{\rm{h}}}} \right\|_{\rm{1}}} $$ (3) 其中,
${S_{\rm{l}}}$ 和${S_{\rm{h}}}$ 分别为矿井下和正常光照条件下的图像;${R_{\rm{l}}}$ 、${R_{\rm{h}}}$ 、${L_{\rm{l}}}$ 和${L_{\rm{h}}}$ 分别为矿井下和正常光照下的图像分解出的反射分量和光照分量;${\left\| \cdot \right\|_1}$ 为采取的是${l_1}$ 损失,重构误差函数约束了分解产生的反射分量和光照分量重构之后尽量和分解前保持一致。$L_{{{\rm{rs}}}}^D$ 是用来规范反射分量的相似性,具体形式可以表示为$$ L_{{rs}}^D = {\left\| {{R_l} - {R_h}} \right\|_1} $$ (4) $L_{{\rm{mc}}}^D$ 是相互一致性损失函数,矿井下低光照和正常光的光照分量梯度和在较小或较大的时候表示此时的光照在平滑物体表面(分布均匀)或者边缘(光照分布差异较大),只有在梯度和不大不小时才惩罚,也就是两个光照分量存在差异且差异不是特别大的区域。具体形式为$$ L_{{\rm{mc}}}^D = {\left\| {M \otimes \exp ( - c M)} \right\|_1} $$ (5) 其中,
$M = \left| {\nabla {L_{\rm{l}}}} \right| + \left| {\nabla {L_{\rm{h}}}} \right|$ 。$L_{{{\rm{is}}}}^D$ 是光照分量平滑性函数,具体形式为$$ L_{{{\rm{is}}}}^D = {\left\| {\frac{{\nabla {L_{\rm{l}}}}}{{\max (\left| {\nabla {S_{\rm{l}}}} \right|,\varepsilon )}}} \right\|_1} + {\left\| {\frac{{\nabla {L_{\rm{h}}}}}{{\max (\left| {\nabla {S_{\rm{h}}}} \right|,\varepsilon )}}} \right\|_1} $$ (6) 其中,
$\nabla $ 为一阶导,包含了${\nabla _x}$ (水平方向)和${\nabla _y}$ (垂直方向),$\varepsilon $ 是一个很小的正常数,为了避免0作为被除数,$\left| \cdot \right|$ 表示绝对值。理想的光照分量应该在纹理细节上尽可能地平滑,同时在整体结构上应该得到较好的保留,这个平滑性的测量光照是基于输入图像的结构来说的,其中在输入图像
$S$ 中,边缘位置的$L$ 惩罚较小,而$S$ 中的平坦区域位置,$L$ 的惩罚就会变大,采用式(6)中的结构,可以减少边界过度平滑的风险,因为它会以原始输入图像作为参考,光照在平滑的物体上分布应平滑。分解网络训练时初始学习率大小设置为 10−6,训练轮数设置为100,批处理图像数量为48,训练时损失函数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5可知,网络训练至60轮时,损失值趋于稳定,达到收敛状态。
1.3 光照调整模块
光照调整网络模块网络结构采用了MobileNet结构[18],它拥有更小的体积,更少的计算量,更高的精度,在轻量级神经网络中拥有极大的优势。其采用了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19] 构成的卷积层作为特征提取网络结构,深度可分离卷积结构如图4所示,它相较于普通卷积,大幅减少了模型的参数,并加深了特征提取网络的深度,整个MobileNet模块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的depthwise conv block就是分层卷积,之后会经过Batch normalization层和ReLU激活函数层,在之后添加一个1×1的卷积进行通道处理。而光照调整模块采用MobileNet网络进行5个特征层的提取,然后再分别进行上采样和特征层的融合,最终通过Sigmoid激活函数输出,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此模块的损失函数设计为
$$ {L^A} = E_{MS}(\hat L,{L_{\rm{k}}}) + E_{MS}(\nabla \hat L,\nabla {L_{\rm{k}}}) $$ (7) 其中,
$L_{\rm{k}}^{}$ 为$L_{\rm{l}}^{}$ 或$L_{\rm{h}}^{}$ ,$\hat L$ 为光照调整模块的输出,$E_{MS}$ 为均方误差,它是预测值$ f(x) $ 与目标值$ y $ 之间差值平方和的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E_{{\rm{MS}}}{\rm{ = }}\frac{{\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1}^n {\left[ {{{(f(x) - y)}}} \right]} ^2}}{n} $$ (8) 1.4 反射重构模块
基于Retinex理论,从数学的角度出发,退化的低光照图像可以表示为
$$ \begin{gathered} S(x,y) = R(x,y) * L(x,y) + E(x,y) \\ = \tilde R(x,y)*L(x,y) \\ = (R + \tilde E)*L(x,y) \\ \end{gathered} $$ (9) 式中,
$ \tilde R $ 为存在退化现象的反射图;$ E $ 为图像解耦后的退化现象,其中$ E(x,y) = \tilde E(x,y)* L(x,y) $ 。假设此时的退化由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引起[20],则$ E\sim N(0,{\sigma ^2}) $ ,那么$ \tilde E $ 即与每个像素点$ i $ 上的$ L $ 、$ \dfrac{{{\sigma ^2}}}{{L_i}} $ 等值密切相关。这就说明,反射图的恢复并不能在整个图像上均匀地处理,而需要光照图的引导和参考。反射重构网络模块利用更清晰的反射率作为混乱反射率的参考,类似于层分解子网中更深层次的反射分支。退化在反射上的分布复杂,且强烈依赖于照明分布,将光照信息和退化的反射一起引入到恢复网络中,可以解决颜色失真的问题,进而去除黑暗区域的退化,实现图像细节的重构。针对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图像纹理信息较弱,容易出现对比度低、细节损失,边缘信息丢失等问题,并提升网络的特征表达能力,在网络结构中加入了残差层模块,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它使得网络层空置不会使得网络性能下降,然而实际上的输出特征存在一定的数值,使网络在除输出特征外还能学到新的特征,在图像重建的过程中利用底部细节,提升了对网络的细节处理能力。采用了LN(Layer Normalization)的归一化方法,使每一层的维度分布更稳定并起到了正则化的作用,使得模型不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现象。最后通过Swish激活函数获得输出结果。反射重构网络总体结构如图8所示。
激活函数的选取十分关键,因为它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单元,即使激活函数只有少量的提升,但它也会因为大量的使用而获得极大的收益。现在深度神经网络中常用的激活函数为Sigmoid激活函数,它可以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变换为0~1间的输出,具有单调连续的特点。但它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深度神经网络中梯度反向传导时,可能会出现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的现象,其中梯度爆炸发生的概率较小,而梯度消失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而且Sigmoid函数不是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这会导致后面一些网络层的输入也不是以0为中心的,从而对梯度下降的运作产生影响。同时 Sigmoid函数需要进行指数运算,计算耗时较长。考虑到上述原因,选取Swish来取代Sigmoid作为网络的激活函数。
Swish激活函数为一种复合的激活函数,它的表达式为
$$ f(x) = x \sigma (x) $$ (10) 其中,
$ \sigma (x) $ 为Sigmoid激活函数,因为Sigmoid函数的饱和性,会导致梯度消失的发生,当x非常大时,就有$ f(x) $ 趋近于x,但当x趋于−$ \infty $ 时,则$ f(x) $ 趋于0,从而解决了梯度消失的问题。同时,Swish函数的有助于防止慢速训练期间,梯度逐渐趋近于0导致饱和,它的优势在于无上界有下界、非单调且平滑的特性,在模型的优化和泛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在深层模型上的效果表现较好。此模块的损失函数设计为
$$ L_{}^R{\text{ = }}\sum {\parallel \widehat R{{ - }}R_{\text{h}}\parallel _2^2} - {\rm{SSIM}}(\widehat R,R_{\text{h}}) + \parallel \nabla \widehat R{{ - }}\nabla R_{\text{h}}\parallel _2^2 $$ (11) 其中,
$ \widehat R $ 为恢复后的重构图;SSIM[21]为低光照图像增强后与对应的正常光图像之间的SSIM值。2. 数值试验
由于矿井下采集的低光照图像没有对应正常光照图像,无法直接获得低光照−正常光照成对数据集,经过大量试验发现,利用多种杰出的低光照图像增强算法增强矿井低光照图像,根据NIQE评价指标,选取NIQE指标最优图像与矿井原低光照图像构成训练数据集对,可近似获得矿井低光图像成对数据集(Mine-data),作为网络的训练集与验证集。试验中选用的杰出算法包括:LIME 、RRM、MBLLEN、Retinex-Net[11] 、KinD[12] 、DLN 与KIND_plus,经过测试,NIQE指标最佳的图像主要分布于3种算法,分别是KIND、DLN、KIND_plus,占比大致分别为23%、22%、11%。制作的Mine数据集由大小为600×400的近似正常光照图像和低光照图像对组成,数据集包含240组图像对。
试验中网络的初始学习率设置为
$ 10_{}^{ - {\text{6}}} $ ,训练轮数设置为3000,批量大小设置为16。试验采用Python编写算法代码,使用Adam作为优化器,基于Tensorflow框架实现,在NVIDIA GeForce RTX 3090 GPU下进行训练。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了矿井下图像增强效果的对比;为了验证制作的煤矿井下图像数据集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不同数据集测试图像的主观视觉效果对比与客观指标对比;为了验证算法的适应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各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中增强图像的指标对比;为了验证每部分网络结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的消融试验;为了验证算法的实时性,进行了各算法耗时性的对比。
2.1 矿井下图像的增强效果对比
通过将此网络的增强结果和目前最先进的低光照增强算法进行比较来说明该网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比较算法包括:BIMEF、GLAD、MBLLEN、RRM、DLN、Retinex-Net、LIME和KinD。采用PSNR、SSIM、NIQE和LOE作为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其中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度SSIM这两个指标,是广泛使用的2种图像质量指标,都需要有对应的正常图像作为参考,值都是越大越好;自然图像质量评估器NIQE,用于评估真实图像恢复,不需要其他图像作为参考,值越小越好;亮度顺序误差LOE,表示增强后图像自然度的亮度顺序误差,LOE值越小,说明该图像亮度顺序保持得越好,也就是说该图像的质量越高。
对矿井下低照度图像进行测试,在由矿井下低照度图像组成的MI数据集中随机抽取T1、T2、T3图像增强效果如图9所示。
图9a、图9b、图9c中的第1行从左到右依次对应输入的矿井下低照度图像,BIMEF,GLAD,MBLLEN,RRM增强图像;第2行从左到右依次对应DLN、LIME、Retinex-Net、KinD与本文算法对应的增强图像。
视觉分析图9a可以看出,增强T1时,传统的增强算法中,LIME相较于BIMEF、RRM视觉效果表现较好,但它增强过后灯光处的明亮区域被过度增强,BIMEF增强后的图像的饱和度和对比度过强,导致图像整体偏暗,地板的黑暗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增强。RRM对低光照图像的亮度改善有所欠缺,墙上部分细节模糊。而深度学习算法中,Retinex-Net增强后,整张图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颜色失真;GLAD增强后的图像中地板和墙壁周围仍存在噪声,部分区域的颜色和边缘也出现了一定的失真现象;MBLLEN增强过后的图像对比度过强,亮度增强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图像中的角落等黑暗处;KinD的结果在边缘存在伪影,会影响了增强效果的视觉美感;DLN对图像色调的恢复程度较高,但对图像色彩的恢复程度较低。算法增强后的图像较为清晰,并且增强图的整体色调和细节恢复程度较为理想。
视觉分析图9b知,增强T2时,LIME算法在视觉上的增强效果仍然是最好的,但它增强过后的强光区域仍会出现过度增强的现象,而其他的传统算法BIMEF、RRM增强后的图像效果相近,图像整体偏暗,增强效果不明显。而基于深度学习的Retinex-Net网络对图像的色彩恢复程度明显比较弱,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图像的颜色出现不均与失真;从图中放大区域看出,GLAD增强后的图像仍存在噪声,对比度提升不明显;MBLLEN增强过后的图像仍然出现了亮度增强的效果不明显的情况;由局部放大图可知,KinD增强后结果在图9b的通道右侧出现伪影,对视觉效果产生影响;DLN增强后的图像存在色差,饱和度提升不明显。由图8b的局部放大图可看出,本文算法增强后的图像纹理细节更加丰富,增强效果较为理想。
视觉分析图9c可以看出,传统的增强算法中,LIME在图9c的明亮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过增强现象,对视觉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增强效果比BIMEF与RRM增强后的图像的效果好,BIMEF和RRM增强后的图像整体偏暗。在深度学习算法中,由图9c中局部放大图可知,Retinex-Net对图像的色彩恢复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颜色失真的现象;GLAD增强后的图像噪声含量大,在图像边缘细节处较为模糊;MBLLEN增强过后的图像对比度过强,亮度增强的效果不明显;由图9c中局部放大图可知,KinD增强后的结果在地面上有仍会出现伪影,这同样对增强效果的视觉美感产生了影响;DLN增强后的图像引起了较大的色差,在强光区域出现了过度增强的现象。算法增强后的图像对比度、清晰度与纹理细节相较KinD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增强效果较为理想。
考察煤矿井下图像[22]可以发现,图像的质量与NIQE指标密切相关,NIQE指标越低的图像质量越好,故这里从各算法的增强结果中选取NIQE指标最佳的图像作为正常光参考图像,组成煤矿井下图像数据集,作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为验证其有效性,从该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了T4、T5图像进行测试,并将它们与其他8种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具体效果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看出各算法在矿井下测试图像增强中出现的问题,在煤矿数据集(Mine-data)中同样存在,由于Mine-data选取了各增强算法中NIQE指标最佳的图像,作为对应的正常光照下的图像进行参考,所以可以计算出它们的PSNR和SSIM值,从图11能够直观地看出,提出的算法在PSNR值的对比中列居首位,在SSIM值的对比中列居第2,而排在前位的还有GLAD、KIND、DLN、MBLLEN,而相对来说结果不太理想的算法是BIMEF、RRM、LIME和Retinex-Net算法。
为了防止抽取图像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这里又将Mine-data数据集中低照度图像作为测试图像,分别计算出它们的PSNR、SSIM的值,并与其他8种算法做出比较,通过不同图像质量指标数据,来对这些算法的增强性能进行比较,具体数据如见表1。
表 1 矿井下图像质量指标数据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underground image quality index dataMetrics BIMEF GLAD MBLLEN RRM DLN LIME Retinex-Net KinD Ours PSNR↑ 14.73 17.73 20.25 14.93 16.57 13.31 18.38 24.11 24.40 SSIM ↑ 0.42 0.74 0.76 0.44 0.74 0.43 0.77 0.87 0.86 NIQE ↓ 3.78 3.71 4.87 4.32 3.63 3.65 4.42 3.52 3.47 LOE ↓ 409.98 251.79 226.22 447.23 289.11 514.82 467.91 237.65 228.72 分析表1中数据可知,提出的算法在PSNR和NIQE两个指标中均位于9种算法的首位,KinD算法均排行第2,而在SSIM指标上仅以微弱的差距落后于KinD算法,在LOE指标上,仅低于MBLLEN算法,而优于KinD算法。综合分析,提出的算法无论是从视觉效果上还是指标分析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2.2 不同数据集图像增强对比
为验证算法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将LOL数据集作为测试图像,分别计算出它们的PSNR、SSIM、NIQE和LOE的值,并与其他8种算法做出比较,通过4个图像质量指标数据分析这些算法的增强性能[23],具体数据见表2。
表 2 LOL数据集图像质量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indicators in LOL datasetMetrics BIMEF GLAD MBLLEN RRM DLN LIME Retinex-Net KinD Ours PSNR↑ 13.84 19.72 14.13 13.88 19.15 16.76 16.77 19.8 19.77 SSIM ↑ 0.58 0.7 0.49 0.66 0.71 0.56 0.56 0.77 0.79 NIQE ↓ 7.52 6.94 4.73 5.94 4.79 9.13 9.73 4.7 4.51 LOE ↓ 305.2 714.8 280.9 958.7 1210.8 817.2 1712.6 977.3 304.46 注:↑表示数值越大越好;↓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分析表2中数据可知,提出的算法在SSIM和NIQE两个指标中均位于9种算法的首位,KinD算法均排行第2,而在PSNR指标上仅以微弱的差距落后于KinD算法,在LOE指标上,仅低于MBLLEN算法,而远远超过KinD算法。总体看来,算法在不同客观指标上的综合表现较好。
对于LIME、NPE数据集和MI数据集,由于没有可用的参考图像。因此,仅采用NIQE来评估各个算法的之间的性能差异,试验结果见表3。
表 3 各数据集图像质量指标数据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index data among different datasetsAlgorithm NIQE LIME-data NPE-data MI-data BIMEF 4.26 4.19 3.4 GLAD 4.12 3.98 2.87 MBLLEN 4.51 4.54 4.91 RRM 4.64 4.84 4.64 DLN 4.51 4.32 2.97 LIME 4.15 4.26 4.64 Retinex-Net 4.59 4.56 3.76 KinD 4.25 4.12 3.09 Ours 4.07 4.05 3.03 分析表3数据可知,在NIQE指标的对比中,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位列首位,GLAD算法排名第2,对于NPE数据集,排名仅次于GLAD算法,对于MI数据集,排名第1的是GLAD算法,DLN排名第2,本文提出的算法排名第3。
综上分析,提出的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表现良好,从而证实了此算法的适应性、可行性与优越性。
2.3 消融试验
文中的网络结构中加入了Mobile-Net与残差块等结构,为体现每部分网络结构对最终生成增强图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消融试验,来验证每部分网络结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所选测试质量指标的图片取自于矿井下低光照图像数据集(Mine-data)中的部分图像,消融试验每种情况下的数值质量指标对比结果见表4。
表 4 消融试验指标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alation experimentsModel w/o part PSNR↑ SSIM↑ NIQE↓ LOE↓ Proposed Mobile-Net 19.59 0.81 3.82 230.57 Resblocks 15.62 0.81 3.11 247.89 Mobile-Net and
Resblocks20.31 0.89 3.21 263.24 — 24.39 0.9 2.93 213.41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缺少网络的任一部分都会对最终增强图像的指标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证明了每一部分网络结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4 算法耗时性分析
为比较9种增强算法的平均耗时,分别使用9种算法增强50幅600×400的测试图像,统计其增强单幅图像的平均耗时,具体数据比较结果见表5。
表 5 各算法耗时性比较Table 5. Time consuming comparison of all algorithmsMethod 耗时/s BIMEF 2.931 GLAD 0.232 MBLLEN 17.518 RRM 18.809 DLN 0.142 LIME 15.256 Retinex-Net 0.183 KinD 0.286 Ours 0.237 由表5数据可知,本文算法平均计算速度0.237 s,略低于DLN、Retinex-Net、GLAD,位居第四,算法运行速度较好。
3. 结 论
1)该网络为双分支结构,分别与Retinex理论的光照分量和反射分量相对应,在光照分量网络分支和反射分量网络分支分别实施光照分量调整和反射分量重构。
2)光照调整网络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强化轮廓特征提取能力;反射重构网络利用残差网络结构强化纹理细节信息提取,提升重构反射分量纹理细节清晰度。
3)试验表明,文中针对矿井图像纹理细节弱特征,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相比目前公认8种图强增强方法,更加适合矿井下低光照图像的增强,本文模型增强图像在细节信息增强、对比度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期刊类型引用(48)
1. 张朝举, 贾秉义, 陈冬冬, 龙威成, 吴龙泉. 顶板定向钻孔水力压裂技术在煤矿瓦斯抽采应用研究. 陕西煤炭. 2025(07) 百度学术
2. 刘勇, 李明轩, 刘永强, 王滨, 宋生儒. 综放工作面长短孔多维水力压裂初次放顶技术研究. 煤炭工程. 2025(06) 百度学术
3. 石垚,汪占领,程利兴,徐世达. 煤矿水力压裂巷道卸压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02): 459-471 . 百度学术
4. 亓佳利,李伟清,和志永,韩金明,张建,张假妮,卢绪涛,王怀远,李长青. 布孔参数对导向缝槽-静态膨胀协同致裂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 煤矿安全. 2025(03): 127-136 . 百度学术
5. 谭毅,王宇,何满潮,李辉,郭文兵,李林猫,刘伟东,张少普. 深埋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多维分段水力压裂控冲减损技术. 煤炭学报. 2025(02): 794-809 . 百度学术
6. 赵凯凯,朱凯雄,冯彦军,孙晓冬,郑仰发,王鹏,王宇. 煤矿井下水平钻孔压裂裂缝起裂特征研究. 煤炭工程. 2025(03): 134-142 . 百度学术
7. 王想刚,贺虎,张世范,薛生华,贺永康,牛鑫,骆宇. 空间孤岛岩柱区特厚煤层整体卸压防冲-防突协同控制技术. 煤矿安全. 2025(05): 69-77 . 百度学术
8. 李连崇,李鑫睿,牟文强,韩云春,张永树. 长钻孔近断层注浆浆液劈裂偏转扩散诱导机理研究. 煤矿安全. 2025(05): 159-171 . 百度学术
9. 刘江斌,黄志增,刘前进,张震,韩存地,蔺星宇,马镕山,赵振. 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支-卸”协同防控原理. 煤炭学报. 2025(04): 1965-1978 . 百度学术
10. 王锐,徐刚,康红普,张震,雷亚军,冯彦军,马英,黄志增,刘前进,刘晓刚,蔺星宇,马镕山,赵振,李正杰. 曹家滩煤矿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煤炭学报. 2025(04): 1935-1950 . 百度学术
11. 康红普,雷亚军,赵福堂,徐刚,李增林,李明忠,王锐,黄志增,刘江斌,马英,韩存地,冯彦军,张震,张金虎,任建超,宋业杰,曾明胜,程利兴. 特厚煤层10 m超大采高综采关键技术及装备. 煤炭学报. 2025(04): 1849-1875 . 百度学术
12. 雷亚军,冯彦军,康红普,赵福堂,尚晓光,王锐,王鹏,张震,任建超,赵凯凯,郑仰发,刘晓刚. 超大采高工作面厚硬顶板压裂卸压技术研究及应用. 煤炭学报. 2025(04): 1907-1934 . 百度学术
13. 李然,王初亮,刘波,冯彦军,姜鹏飞,陈荣明,陈敬斌,陈卓,王大龙,卢海承,郭宗凯,曹田泽,于远征,王超. 兆瓦级煤矿井下压裂泵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煤炭科学技术. 2025(05): 372-380 . 本站查看
14. 康红普,冯彦军,赵凯凯. 煤矿岩层压裂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方向.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4(01): 5-8 . 百度学术
15. 缑晓锋,杨飞,窦成义,郑文龙,和递,孔祥国. 特厚煤层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瓦斯抽采技术及应用. 陕西煤炭. 2024(02): 65-69 . 百度学术
16. 温志强,陈学习,金霏阳,陈星宇. 高应力松软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水力冲孔技术研究. 煤炭技术. 2024(03): 154-159 . 百度学术
17. 郑纪峰,李啸天. 厚硬顶板隅角悬顶分段多次水力压裂技术研究. 煤炭技术. 2024(03): 21-25 . 百度学术
18. 石垚,雷瀚,杨新路,徐世达. 煤矿坚硬顶板灾害水力压裂防治技术监测及评估. 煤炭工程. 2024(02): 122-130 . 百度学术
19. 邢菲菲,李海宏,李明. 动压巷道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能源与环保. 2024(02): 248-255 . 百度学术
20. 宋振骐,文志杰,蒋宇静,蒋金泉,石永奎. 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关键理论及工程应用. 煤炭学报. 2024(01): 16-35 . 百度学术
21. 韩珂,王海军. 强冲击地压矿井煤层顶板覆岩结构研究——以孟村煤矿为例. 中国煤炭地质. 2024(03): 47-59 . 百度学术
22. 滕腾,贾文建,易鹏,赵毅鑫,朱笑颜,徐铎. 微波热力冲击下硬脆砂岩冲击倾向性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矿业科学学报. 2024(02): 209-216 . 百度学术
23. 胡善超,韩金明,黄俊鸿,平立芬,程亚飞,高志豪,郭世豪,杨磊. 套筒压裂作用下岩石细观裂隙与能量演化规律探究. 煤炭科学技术. 2024(02): 79-91 . 本站查看
24. 刘波.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工矿自动化. 2024(03): 6-13 . 百度学术
25. 陈立伟,边乐,王东杰,郑浩阁,赵占川. 水分对CH_4和CO_2在煤中竞争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煤炭科学技术. 2024(04): 243-254 . 本站查看
26. 崔伟杰,荆亚东,李峰. 卸压条件下松软煤层水力造穴瓦斯治理技术及效果分析. 煤炭技术. 2024(06): 194-199 . 百度学术
27. 郭铭,来甲,许聪,张扬. 陕北煤矿坚硬顶板井下分段水力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4(08): 145-147 . 百度学术
28. 王平,冯锦鹏,赵彦成,钮涛,刘国锋. TDS智能干选系统分选灵活性智能控制技术. 工矿自动化. 2024(S1): 174-178 . 百度学术
29. 高晓进,张震,黄志增,蔺星宇,薛吉胜,庞立宁. 深井直覆硬厚顶板侧向破断模式及采动应力响应特征研究. 岩土力学. 2024(08): 2450-2461 . 百度学术
30. 胡善超,韩金明,程亚飞,亓佳利,黄俊鸿,高志豪,郭世豪,杨磊. 多孔套筒定向压裂力学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煤炭学报. 2024(08): 3366-3380 . 百度学术
31. 翁明月,苏士杰,孙如达,谢非,丁国利,夏永学. 多关键层窄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三级协同防治技术. 煤炭学报. 2024(S1): 45-56 . 百度学术
32. 卜宪武,陈志杰. 水力压裂初次放顶技术在厚顶板综采面的应用. 晋控科学技术. 2024(05): 52-56 . 百度学术
33. 刘俊旭. 棋盘井煤矿110901工作面末采期切顶卸压技术研究.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4(05): 54-57 . 百度学术
34. 徐刚,张震,张春会,范志忠,卢振龙,黄志增,陆闯,薛吉胜,王传朋,陈法兵,李岩,刘前进,李正杰,孙晓东,蔺星宇,马镕山. 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4(05): 16-41 . 百度学术
35. 陈小磊,孙宁旭,常鹏帅. 厚硬顶板水力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 山东煤炭科技. 2024(10): 143-147+153 . 百度学术
36. 王宾昌,魏伟,白建飞. 磨砂射流轴向切顶技术工业试验及防冲效果分析. 陕西煤炭. 2024(12): 122-126+149 . 百度学术
37. 何明伟. 沿空留巷工作面复用巷道大面积悬顶水力压裂治理研究. 中国煤炭. 2024(S1): 111-119 . 百度学术
38. 李延军. 复合坚硬顶板强矿压显现特征及主控层位确定. 工矿自动化. 2024(12): 36-45+84 . 百度学术
39. 林榆昆,刘江伟,刘耀友,刘长友. 迎采掘进巷道水力切顶关键部位对顶板断裂行为的影响. 煤炭学报. 2024(S2): 593-605 . 百度学术
40. 孙如达,夏永学,高家明. 中高位厚硬顶板长孔水力压裂防冲效果研究. 煤矿安全. 2023(07): 69-77 . 百度学术
41. 李彦民,方刚,郑凯歌,王豪杰. 榆横北区中深埋煤层开采水力压裂技术实践. 陕西煤炭. 2023(05): 68-72 . 百度学术
42. 李海,杜涛涛,孙秉成,杨伟,常博,赵志鹏,李红平,贾兵兵,张弘毅. 坚硬顶板磨砂射流轴向切顶防冲技术研究.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3(05): 73-81 . 百度学术
43. 刘少兴,吴川,王虎. 基于捷联惯导的随钻测量轨迹解算算法的对比研究. 地质装备. 2023(05): 8-13 . 百度学术
44. 贾后省,王林,彭博,王国营,张定山,卓军,王艺博. 弱黏结复合顶板沿空留巷分级“控顶-卸压”机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3(06): 1191-1202 . 百度学术
45. 陈春雷. 煤矿开采中的岩层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3(19): 124-126 . 百度学术
46. 李红平,杜涛涛,孙秉成,杨伟,常博,赵志鹏,贾兵兵,刘江. 坚硬顶板磨砂射流轴向切顶初次放顶应用研究. 煤炭工程. 2023(12): 102-107 . 百度学术
47. 李明轩,刘勇,王永洁,高龙,刘永强,王滨,雷顺. 坚硬顶板水力分段压裂切顶留巷技术及应用研究. 中国矿业. 2023(12): 153-160 . 百度学术
48. 王海钢,郭相平. 新元煤矿深孔水力压裂卸压护巷技术及应用. 能源与环保. 2023(12): 289-295+30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1)